近年品质量安全事件
(1)2002年”毒大米“事件
广东、广西等地查出“毒大米”数百吨,根据“毒大米”样本检验结果,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严重超标。过量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严重者可在2至3周内出现肺水肿、昏迷等症。
(2)2002年"白砂糖"事件
2002年6月21日,金华市卫生局在某仓库发现标识为广西田阳南华糖业有限责任公司的9.5吨假冒“白砂糖”,该“白砂糖”30%的成分为蔗糖,30%成分为硫酸镁,其余成分无法确认,对这批“白砂糖”全部没收并予以公开销毁。
(3)2003年"毒狗肉"事件
从2003年7月上旬开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浙江省卫生监督部门查获了从嘉兴等地流出的48吨含有剧毒氰化物的“毒狗肉”。这些狗大多为土狗,很灵活,所以较难棒杀,大多为毒杀。
(4)2003年"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
2003年11月16日,“金华火腿敌敌畏”事件被曝光,金华市的两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反季节腿”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金华火腿的销量几乎为零,金华市经营千年的城市名片瞬间蒙垢。
(5)2003年"毒海带"事件
2003年12月1日,杭州质检部门公布“毒海带”事件的调查结果,市场上畅销的一种碧绿鲜嫩的海带是用印染化工染料浸泡出来的“毒海带”。不法经营者采用“连二亚硫酸钠”和“碱性品绿”等化工原料对海带进行泡、染加工。
(6)2004年"陈化粮"事件
2004年“陈化粮”事件曝光,全国10多个省市粮油批发市场发现有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试验显示其致癌所需时间最短仅为24周。
(7)2004年"大头娃娃"事件
2004年4月30日,“大头娃娃”事件曝光,安徽省阜阳市查处一家劣质奶粉厂。该厂生产的劣质奶粉几乎完全没有营养,致使13名婴儿死亡,近200名婴儿患上严重营养不良症。
(8)2004年"广州假酒案"事件
2004年5月11日,广州一市民被怀疑饮用散装白酒中毒死亡,短短10天内,共有14人因饮用假酒死亡、39人受伤。5月19日,广州警方经过连续奋战抓获了19名犯罪嫌疑人,并扣押了大量含有剧毒甲醇的散装白酒和工业酒精,成功侦破此特大假酒案。
(9)2005年"二氧化硫超标"件
2005年6月14日,北京市工商局经抽查的广东潮安12家果脯产品企业,发现二氧化硫超标,随即宣布广东潮安生产的果脯产品全部下架,将近800家潮安果脯蜜饯企业受到处罚与禁售;次日,重庆市、成都市、西安市、义乌市等多地区相继"封杀"潮安果脯。
(10)2005年"雀巢碘超标"事件
2005年5月25日,浙江省工商局公布了近期该省市场儿童食品质量抽检报告,其中知名的“雀巢”奶粉被列入碘超标食品目录。在不合格的产品中,抽检报告提及:“在此次乳粉抽检中发现了一个新问题,即元素‘碘’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要求,如标称(黑龙江)双城雀巢有限公司生产的‘雀巢’牌金牌成长3+奶粉。”
(11)2005年"肯德基苏丹红"事件
2005年3月15日,在肯德基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烤鸡腿堡调料中发现了微量“苏丹红1号”;次日,百胜”要求全国所有肯德基餐厅停止售卖新奥尔良烤翅和新奥尔良鸡腿堡2种产品。同时启动内部流程妥善处理并销毁所有剩余调料,防止问题调料回流到消费渠道。通过媒体和餐厅中国肯德基有关‘苏丹红1号’问题的声明”,向公众致歉。
(12)2005年"水产品体内含有孔雀石绿"事件
2005年6月,《河南商报》记者对湖北、河南等地的养鱼场和水产品批发市场进行了调查,辽宁《华商晨报》记者对辽宁的养殖场和鱼药商店的调查结果都表明:在水产品的养殖过程中,很多渔民仍然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鳃霉病、小瓜虫病等;在运输过程中,为了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鱼贩也常使用孔雀石绿。至于卖孔雀石绿的鱼药商店,由于孔雀石绿市场的存在,仍然在买卖孔雀石绿。
2005年11月,继三款“珠江桥牌豆豉鲮鱼罐头”被查出含致癌物孔雀石绿后,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公布的食物最新测试结果显示,“鹰金钱”牌金奖豆豉鲮鱼和甘竹牌豆豉鲮鱼等三个食物样本被查出含有致癌物“孔雀石绿”。
(13)2006年"福寿螺致病"事件
2006年,在北京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寄生虫感染事件让这种“美食”跌落神坛;北京蜀国演义酒楼黄寺店开发了两道新菜,一个名叫“香香嘴螺肉”,一个名叫凉拌螺肉。这道新菜刚上市不久,北京友谊医院的急诊室来了一些病人,这些人说起他们的症状,都很相似,莫名其妙的低烧不退,头疼得厉害,恶心呕吐,有些患者出现身体抽搐,面瘫,皮肤强烈刺痛的感觉;最后都被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病 ”,也就是寄生虫感染。
(14)2006年"地沟油"事件
地沟油是一种质量极差、极不卫生的非食用油,它含有多种毒素,流向江河会造成水体营养化。人畜一旦食用,会破坏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致癌。长期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非法从下水道和饭店废水中提取地沟油,并作为食用油低价销售给一些街头小餐馆。
(15)2006年"红心鸭蛋"事件
河北“红心鸭蛋”事件先后查出全国多家企业生产的咸鸭蛋中检测出含有“苏丹红”。公安机关依法对向养殖户销售“苏丹红”的鸭蛋经销商朱来永等3人刑事拘留。
(16)2006年"多宝鱼"事件
上海的一项抽检结果显示,申城市场上销售的多宝鱼(学名大菱鲆)药物残留超标现象严重,所抽样品全部被检出含有违禁药物,部分样品还同时检出多种违禁药物。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先进养鱼场、山东省烟台百佳水产有限公司、山东省日照市泰达水产养殖场等3家企业,在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了氯霉素、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等违禁兽药。山东省海洋渔业部门正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规定,对上述3家企业及产品予以停止销售、监督销毁和罚款等处理。
(17)2007年"臭豆腐"事件
深圳十多家臭豆腐制造工厂为增加豆腐的臭味,竟使用粪便腌制。做好的豆腐还要用布包好埋在粪堆里。导致3名工商人员前去查处时,当场呕吐。另外,为了染色,不法商贩在臭豆腐里面还加入了有毒的亚铁盐。
(18)2007年"奶粉阪崎肠杆菌超标"事件
2007年8月14日,总数为7.26吨台湾味全的较大婴儿奶粉在从香港入境时,被深圳检验检疫局检验出阪崎肠杆菌超标,检疫局依法对该批不合格婴儿奶粉作出监督销毁的处理。
(19)2008年"人造红枣"事件
2008年8月,人造“新鲜红枣”流入乌鲁木齐市场。主要经过两道工序,铁锅里放进酱油,使青枣变成红色,并保持光泽。再次放进加入大量糖精钠和甜蜜素的水池中浸泡,使其口感泛甜。过量食用会造成血小板减少,酿成急性大出血等直接身体危害。
(20)2008年"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一系列因食用而患肾结石的报道铺天盖地袭来,三鹿奶粉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迅速地,三鹿奶粉在全国发出了召回令。之后的检查让整个乳品行业都蒙羞,因为有南山、三元、雀巢等22家491批次婴幼儿奶粉被检出含有数量不等的三聚氰胺,召回、道歉、声明。
(21)2009年"咯咯哒问题鸡蛋"事件
2009年, “咯咯哒”问题鸡蛋所用饲料厂的法人代表获刑,该厂于去年9月两次向饲料中加入三聚氰胺。在08年10月,在香港对从内地进口的鸡蛋中检测出三聚氰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22)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
2010年1月25日至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23)2010年"青岛毒韭菜"事件
2010年4月2日至9日期间,华中、抚顺路、城阳三大蔬菜批发市场共检出农残超标韭菜1930公斤,其来源来自山东潍坊高密的夏庄镇、河崖镇及潍坊寿光的稻田镇等地,检出有机磷残留严重超标,造成9名人员中毒。
(24)2010年"瘦肉精"事件
2010年6月,湖南省隆回县畜牧部门对养猪户向云成贩运的生猪尿液做常规检测时,发现呈阳性。畜牧部门立即对喂猪的饲料进行化验,结果发现:饲料中瘦肉精莱克多巴胺的含量为401mg/kg,12个样本的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隆回县立即对喂猪的饲料以及食用该饲料的359头猪进行查封,并做无公害销毁处理。案件迅速转交到当地警方。
(25)2010年"三聚氰胺奶粉卷土重来"事件
2010年7月,三聚氰胺超标奶粉事件“卷土重来”:在青海省一家乳制品厂,检测出三聚氰胺超标达500余倍,而原料来自河北等地。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求严肃查处,杜绝问题奶粉流入市场,彻底查清其来源与销路,坚决予以销毁,并依法追究当事人责任。
(26)2011年"染色馒头"事件
2011年4月,央视曝光上海华联等超市多年销售“染色馒头”其生产日期随便改,防腐剂,甜蜜素齐上阵,令消费者咋舌。
(27)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
央视315特别行动节目曝光了双汇在食品生产中使用“瘦肉精”猪肉。一时间,市场哗然。
(28)2011年、2012年"牛奶黄曲霉毒素超标"事件
2011年1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超标140%。蒙牛事件殃及A股,多名蒙牛高官被免。
2012年7月20日,广东公布了近期抽检5批南山奶粉含强致癌黄曲霉毒素M1超标,问题奶粉将全面召回销毁,厂家被勒令停业整顿。
(29)2011年"毒豆芽"事件
2011年4月17日凌晨,沈阳警方接到群众举报后,深夜端掉一黑豆芽加工坊;在加工点内,警方发现了大量的尿素、6-苄基腺嘌呤、恩诺沙星无根剂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及防腐剂等添加剂,而这些就是用来泡发豆芽的,使豆芽能够长到10多厘米长。该加工点每天能生产这样的有毒豆芽2000斤左右,大多销售到了沈阳市南五蔬菜批发市场等地。结果令人吃惊,在豆芽中检出尿素、6-苄基腺嘌呤、恩诺沙星等有毒有害成分,其中尿素用量最高竟然超标27倍。
(30)2011年"塑化剂滥用"事件
2011年4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里面含有DEHP,浓度高达600ppm(百万分之一)。此次污染事件规模之大为历年罕见,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
(31)2012年"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事件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产品抽检,立顿铁观音茶叶中中稀土超标3倍多。
(32)2012年"老酸奶工业明胶"事件
老酸奶中还有明胶增稠剂,通常合格的明胶是从动物鲜皮、骨料内提胶提取,但有的生产厂家为了降低成本,用皮革厂经过鞣铬加工后的蓝矾皮的皮革屑,边角料、烂皮革等作为原料生产出工业明胶添加到酸奶制品中。
(33)2013年"镉大米"事件
2013年5月,湖南攸县生产的大米在广东省被检测出镉超标,随后又发现了9批次攸县产的大米镉超标。5月19日,湖南组织相关部门对攸县产的大米进行调查,发现了大量的镉大米,大多已销往广东省。广东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公布了2013年抽检发现的126批次镉超标大米,其中确定由湖南厂家生产的多达68批次(多批次散装米产地不明),涉事厂家来自湖南14个市州中的8个。
(34)2013年"毒生姜"事件
2013年5月,央视曝光,山东潍坊市有农户在生姜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农药“神农丹”,在后期加工过程中用硫磺熏制,使外观颜色比普通生姜娇黄嫩脆,具有较强的毒性。
(35)2014年"顶新黑心油"事件
顶新集团旗下企业正义公司遭到台湾监管部门突击检查,结果被发现以动物饲料油混充食用猪油,再制成精制油品销售,由于此事是顶新集团旗下公司短短一年内第三次陷入“黑心油”事件,引起台湾民众强烈不满。
(36)2015年"僵尸肉"事件
2015年6月1日,广州海关组织开展代号为“3.16”的打击冻品走私专项行动,一共破获案件11起,涉案资金高达10亿;而在这查获的11起案件中,尤以“僵尸肉”损害最大,涉案资金也最多的一件,高达1000余万!
(37)2015年"糖精枣"事件
2015年9月1日,海南省食药监部门从9月1日被查扣的货车中,随机抽检部分鲜枣,送海南省食品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报告结果显示,送检鲜枣中检出了禁止添加的“糖精钠”,被查扣的约3吨“糖精枣”不合格。已经封存的约3吨多“糖精枣”将被销毁。
(38)2016年"餐企食品检出罂粟壳成分"事件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组织开展打击食品违法添加执法行动中,发现35家餐饮服务单位经营的食品中含有罂粟碱、吗啡、可待因、那可丁、蒂巴因等罂粟壳成分,存在涉嫌违法添加行为。
等等......
02
食品安全事件的分类
(一)食品中细菌等有害微生物超标所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超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杀菌不彻底、加工过程中不符合卫生标准,以及制造商或商家销售过期、变质食品所致。
(二)违规或过量添加食品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起到防腐以及改善加工工艺极大的作用;但违规添加使用食品添加剂,则会引起超标准的重大问题。
(三)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违规或违禁使用化学品引致的食品安全事件
工业酒精、工业染色剂等化工原料均含有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有毒成分,因此这两种化工原料是明令禁止用于食品生产过程的产品,但部分制造商或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利用侥幸心理导致食品安全质量事故频繁发生。
(四)工业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隐患事件发生
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大批化工企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二三线城市或农村转移,而这些地区是粮食、蔬菜、水果主要的生产地区,如长期处化厂废气、废水、废液的包围下,所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则存在较高的质量安全隐患。
等等......
03
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与影响
(一)食品安全问题危及公众健康
科学研究表明,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直接影响人的生长发育,诱发急性中毒和慢性疾病,甚至导致死亡。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球有数以亿计的人因食品污染、饮用水污染而患病。
(二)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在过去20多年中,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食品安全事件,不仅对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了危害,而且对农业、食品业、旅游业等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每年全球食品安全事件导致的经济损失数额巨大。
(三)食品安全问题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近年来,世界贸易组织(WTO)各成员国在普遍实行关税减让后,根据允许各成员国自行制定和选择进口食品标准的规则,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
(四)食品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
从国际经验看,食品安全事件还会直接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甚至会破坏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能否保障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尺度。
04
食品检测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食品安全检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食品检测工作是非常艰辛的任务,同样也非常严谨,所以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较高。但目前从业人员在某方面还有着许多欠缺,导致食品检测质量不过关。一是工作人员的自身能力不足,当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够时,自然会影响到检测结果。二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有问题。有些工作人员工作态度不太认真,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去面对这项工作,最终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但与蓬勃发展的食品行业相比,检测技术还是稍微有点落后,不能满足食品行业的检测要求,这就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还有一些偏远的地区,食品检测机构由于没有经费,无法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实验设备,也导致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三)检验机构过多
随着食品种类的增多,检测机构也越来越多(截目2021年底全国拥有3,495家食品及食品接触材料检测机构)、越来越细化,这样虽然能做到术业有专攻,但也会导致检测机构间的合作、沟通不太顺畅,甚至检测结果不能互认,影响检测行业的发展。
05
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检测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检测技术已不能满足行业的检测需求,这就要求检测机构利用各种方式提升检测技术,比如引进高质量检测人才、从国外学习先进的检测技术等。
(二)提升技术人员专业水平
技术人员的专业程度对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实验室要加强检测质量控制与监督,就要从根本上出发,解决检测人才的问题。首先,在招聘检测技术人员时要注重专业技能,同时也要重点考核这些技术人员的学习与工作态度。其次,要定时地举行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让技术人员在专业上不断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三)规范检测流程
实验室检测流程要严密,通过不断地规范,有效提升实验室生产质量。同时需要统一规范,严格按照标准规范执行检测流程,进一步提升检测水平,确保检测数据的统一、有效。
06
食品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目标
(一)智能方向
包括智能标签、智能手机检测、视觉智能检测系统、智能食品包装传感技术、听觉传感技术、味觉传感技术、嗅觉传感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
(二)绿色方向
包括绿色萃取技术、绿色净化富集材料开发、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X射线红光光谱检测技术、顶空气相色谱检测技术、毛细管电泳检测技术、实时直接分析质谱检测技术以及食品组学技术等。
(三)快检方向......
(四)可视方向......